
學與教 本校課程 自主學習
自主學習
自主學習
學校多年來關注學生自主學習,希望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,提升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技巧,並訓練學生有效反思的能力,培養學生成為具自信的自主學習者。
1. 自主學習的基本概念
二十一世紀關鍵能力聯盟 (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, P21 )提倡「自主學習」是其中一種終生和職業技能,學生需要裝備自己「自主學習」的能力以應付學習和工作的需要。學者認為不論是常規,還是非常規的學習,「自主學習(self-direction)」是所有學習的根本(Williamson, 2007)。自主學習可定義為一個過程,由學習者主動分析他們的學習需要,策劃學習目標,辨析學習資源、選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及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果(Knowles , 1975)。
2. 自主學習的特質
在學習層面,自主學習有兩個重要的特質:
(i) 學生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
包括為主導自己的學習、訂定學習目標、為自己的想法和行動負責(Hiemstra & Brockett,1994)。實際上,在開始學習後,學習者需要不斷地作有關學習的不同決定 (Banz, 2009;Hiemstra, 1982) 。
(ii) 自主學習或者教與學過程中,學習者通常會與教師及其他學習者交流
學習通常在具教師和其他學習者的社會環境中發生(Lim, Hew, & Cheung, 2013) 。換句話說,學習者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,但並不代表在學習過程中不包括涉及教師和其他學習者的互動學習 (Banz, 2009) 。
3. 自主學習(Self-directed Learning)的主要元素
自主學習元素 |
描述 |
設定目標 |
學生辨析個人學習目標及學習活動 |
自我規劃 |
學生仔細地制訂和計劃與學習相關的決定和安排,例如計劃、製作學習時間表等 學生選擇一系列的學習策略及學習工具 |
自我監控 |
• 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 • 學生監管一系列的學習策略及學習工具 •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學習路徑 • 學生時刻專注課堂,主動回答老師提問 • 學生逐步建立學習常規及習慣 |
自我評價 |
學生關注評估準則 學生能按評估準則小心地評估課業 |
自我修訂 |
• 學生根據教師、同儕或自己在不同階段的回饋改進他們的課業 • 學生能解決學習遇到的困難 • 學生能反思他們的學習並能應用他們所學的在新的環境 |
4. 教學配套
(i) 各學科配合教學的情況,設導學案,讓同學課前預習,了解課題學習難點,鼓勵自學;老師亦能透過已完成的導學案掌握學生的先備知識情況,調節教學重點及節奏,提升教學效能。
(ii) 各班房設硬件配套,如分組擺設桌椅,方便分組討論,進行共學;小黑板及大電視以便展示學習成果及師生互相點評,促進互學。
(iii) 設學生學習手冊以便同學擬定學習目標、溫習時間表,並定期就學習情況作個人反思,以便作出改善。
支援學與教及提升行政效能
A. 基礎建設
所有課室、 教員室、 特別室、禮堂及校務處以10G光纖連接,且全校範圍內提供無線網絡。
本校所有課室皆安裝了電腦、投射器、實物投射器及大電視,提供兩重的多媒體教學,且可使用Apple TV 以便使用平板電腦作電子教學。
每位教師均提供了iPad平板電腦作課堂教學及桌面電腦作備課及行政用途。
本校設有兩間電腦室,其中主電腦室編程,以增加編程的流動性,如編寫無人機或智能車等資訊科技及編寫APP無線地連接智能裝置。
B. 軟件/平台
1. 本校設有雲端內聯網,提供整合式平台。設有電子通告、電子繳費、電子功課及網上測驗等以方便溝通及電子學習。
2. 全校教師及學生均可在家中使用Microsoft Office ,提供整合性的辦公室軟件、雲端儲存空間及電子學習平台等,便於教學及行政。
3. 全校教職員及學生均有Google Workspace,提供電郵、雲端儲存空間及電子學習平台等,便於教學及行政。
4. 除學校網頁外,設教職員及學生專用資訊平台,提供相關的資訊。
C. 教師培訓
本校每位常規教師均達中級資訊科技能力(IIT)水平或以上,每位教師均能有效地使用網上視像教學(TEAMS/Zoom) 及電子學習平台(Google Classroom)。
D. 學生培訓
本校中一至中三級,均有電腦堂,學習電腦系統、APP編寫、試算表、資料庫及編寫網頁等等。 新高中設有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供學生選修。
E. 推動IT尖子學習
學校設立了電腦學會,推動IT尖子學習。
F. 學生IT團隊
1. 每班均有學生IT大使協助教師及學生使用電子學習工具。
2. 設學生電腦室管理員協助技術員在課餘時開放電腦室給學生使用。
G. 電子學習
中一級至中三級學生自攜平板電腦上課,其他級別可借用校方的平板電腦進行電子學習。